大家都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式―逻辑推理

    发布时间:2015-10-16   来源:中华康网   

   

  经常听人们担心地诉说或提问: “老是咳嗽会不会变成哮喘?”  “孩子不及时退热怕变成肺炎”;或者在就诊时肯定地说:“因为输液或吃药不彻底肺炎又复发了”;“我的孩子每次发热只能输××抗生素才能压得住”等等。对于这些担心和结论我不敢说完全不对,但至少可以说:反复咳嗽和哮喘、发热高和肺炎、第二次肺炎和治疗不彻底、输液和治好病是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简单地把时间上先后(或早晚)相继发生的两件事物视为因果关系,是不科学的,常常引起误导。北京儿童医院感染病科陈贤楠

  对于先后出现的两种现象(或事物)是否存在关系,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对上述后2中说法,明眼人看听就明白,那可能是偶然的巧合或者至少过于武断。但是对于反复咳嗽与哮喘关系,反复咳嗽气管炎不彻底治会变成哮喘的说法(即两者存在因果关系)却是难以明确判断的。前几年医学界有人在较严密科研设计后调查发现:婴儿期患病毒肺炎或支气管炎,到学龄期患哮喘或哮喘样症状的机会较婴儿期未得过肺炎者为多,从而得出婴儿期呼吸道感染与学龄儿童哮喘有因果关系结论,并提出应早期积极治疗婴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但是在更早些时期有人曾提出哮喘的“卫生学说”,即环境条件过于清洁缺乏感染病原体刺激的小儿容易发生呼吸感染,且一旦感染易引起某些免疫细胞(Th1)反应过强(发生气道高反应性)。看起来这是2中矛盾的现象,可以得出矛盾的结论。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婴儿期的感染现象?显然,上述2种研究结果只能显示感染和哮喘(或哮喘样症状)的确存在联系(也称“相关性”),但2者是否有因果关系,谁是因,谁是果,却不能得出结论的。换言之,是学龄前哮喘或哮喘样症状的孩子容易在小儿2岁前就易感染,还是2岁前的感染容易导致学龄前哮喘样症状,这个问题难以从这种调查中得出结论。因为这种单纯的流行病学研究(即患病率的调查)得出的因果关系纯粹是根据现象发生的先后,以“解释学”的推理得出的结论,这是缺乏直接证据的,很容易误导错误结论。事实上,婴幼儿早期感染有双重作用,既有保护又有危险因素,最终取决于感染的途径、严重度、暴露的年龄,感染原的类型和病人的体质反应性。

  从更深的道理 (哲学角度) 讲,世界上的事物应该分成2类: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复杂事物需要用系统论来研究,由于其呈现混沌和概率性表现,鉴别判断不同的复杂事物常存在“不确定性”。疾病也可以分为简单疾病和复杂疑难疾病。复杂疑难病可分为罕见的疑难病和常见病的疑难病的二类。当前医学临床由于医源性、药源性致病原因的增多,许多慢性,反复发生常见病的疑难病例明显增多。复杂病不应该用一、二个简单数据(如白细胞数等实验室检查值)或某些症状出现时间的早晚去笼统的推断因果关系。也不能用单一的专业、专科角度,单一的病灶定位、细菌定性来解决问题,而是需要从整体出发,从环境、饮食、生活方式、心理心态调整,医患(家长)共同协作去努力寻找多种原因和治疗方法。

  再回到文章开头人们的担心问题。发热和肺炎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也不能简单判断病情轻重;咳嗽可以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咳嗽的诱因有局部和全身性、环境因素的;诊断过敏性咳嗽抑或变异性哮喘,还是哮喘样症状,与其他复杂事件一样存在着不确定性,概率性和可变性;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同一孩子在不同时间感染的抗生素选择需要医师综合考虑,而不是输液、用最好的抗生素就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的。

  由于感染相关性疾病存在着感染、过敏、炎症、免疫紊乱的复杂发病机制,又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阶段,就不可能,也不应该对此类疾病作过于微观、细化、静止的诊断。诊断是一种假设,诊断主要是为了治疗,重要的是在治疗上把握准确方向,掌握简单、有效、连贯的用药原则,以期获得良好的疗效。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什么是咳嗽 
咳嗽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的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虽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剧烈长期咳嗽可导致呼吸道出血。正确区分一般咳嗽和咳嗽变异性哮喘,防止误诊。治疗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