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5-10-16   来源:中华康网   

  胃肠间质瘤的发病原因有哪些?这是很多朋友较为关心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疾病也侵害着人们的健康,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那么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原因有哪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专家的介绍吧。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过去由于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现在的研究认为其中大多数为c-kit阳性或CD34阳性类似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间叶性肿瘤,即目前的定义的胃肠道间质瘤,而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只占极少数。

  1960年,Matin等首先报道了6例胃壁的胞浆丰富的圆形或多角形细胞肿瘤 ,命名为胃上皮样平滑肌瘤;1962年,Stout报道了69例胃的间叶性肿瘤,称之为“奇异型平滑肌瘤”或“平滑肌母细胞瘤”;1969年,在WHO的肿瘤分类中称之为上皮样平滑肌母细胞瘤,虽因电镜下也未找到平滑肌的证据有所怀疑,但未予足够重视。1983年,Mazur、Clark发现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缺乏平滑肌细胞的特征,提出胃肠道间质瘤概念,将GIST定义为包括生物学行为与起源不明的全部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自此,胃肠道间质瘤 (GIST)概念渐为多数人认识和接受。1998年,Kindblon等研究表明,GIST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围的Cajal细胞相似,均有c-kit 基因、CD117、CD34表达阳性。ICC为胃肠起搏细胞,因此,有人又将其称之为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Gastrointestinal Pacemaker Cell Tumor,GIPACT)。但GIST可发生于胃肠道外,如大网膜、肠系膜等,且GIST瘤细胞无ICC功能,因此目前认为GIST可能不是起源于 ICC,而是起源于与ICC同源的前体细胞(间叶干细胞),这也可解释部分瘤细胞中有灶性肌源性标记表达。因此,目前大多数作者不赞同用GIPACT命名来取代GIST命名。现阶段用GIST命名比较恰当。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胃肠间质瘤简介 
胃肠间质瘤(GIST)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概念,因为肿瘤起源不清,位置多在胃肠之间而定为间质.临床表现跟胃溃疡差不多,不太典型,有一些黑便之类的.往往伴有腹部疼痛和...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