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不孕

    发布时间:2015-01-18   来源:中华康网   

  对于年轻的夫妇来说,一般认为,十月怀胎,顺利分娩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我国不孕不育的发病率约10%,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孕不育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冯炜炜

  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呢?内膜异位顾名思义是子宫内膜在正常部位以外的地方生长;医学上严格的定义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最常见的部位是卵巢,此外还有腹膜,宫骶韧带,宫颈,剖宫产瘢痕等。这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由于存在以下的特点,成为妇科医生研究很多,却仍然迷惑不解的疾病。这是一种良性疾病,却有恶性肿瘤一般的恶性行为如侵润,扩散,蔓延,转移;因为发病机制不清楚,所以治疗不是直接针对病因,因而有不彻底性;症状与体征并不完全相符,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犯和复发性,成为难治之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常被严重痛经、慢性腹痛、月经异常、不孕等症状困扰。而其合并不孕的比例高达40%,在不孕患者中,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更可高达80%。

  子宫内膜异位引起不孕的原因是多环节的。正常的受孕是一个无比精妙的过程,首先一个发育成熟的卵子在排卵后被输卵管伞部检拾,并输送和停留在输卵管壶腹部,在此与精子相遇,成为受精卵,然后被输卵管输送到子宫腔,种植在子宫内膜(着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可导致不孕。

  首先,内膜异位患者常常有卵巢功能异常,17%~27%的患者有排卵障碍,可能与腹腔液中前列腺素升高有关;有时即使有排卵,也发生黄体功能不足影响受孕。还有18%~79%的患者发生未破裂卵炮黄素化综合征, 即卵泡发育至成熟到该排卵的时候,发生了卵泡黄素化,而最终卵泡没有排出去。而黄素化卵泡分泌的孕激素与正常排卵时相似,因此基础体温检测以及排卵试纸检测,都是和正常排卵是一样的。这是不孕的原因之一。

       其次,输卵管运输卵子的功能下降。异位内膜可以生长在卵巢或输卵管,使其周围广泛粘连,导致输卵管梗阻、扭曲、或阻塞。输卵管功能不良,不能把精子运输到预定的部位与卵子相遇。

        再者,对受精的影响:异位内膜生长在盆腹腔,内异症患者尤其是有痛经的患者,腹腔的微环境发生改变,有大量细胞因子存在,危害精子、受精卵。

   接着,对着床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宫腔内膜本身有异常,以及宫腔内环境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受精卵的着床。

  最后,内膜异位症患者妊娠后自然流产率高达40%,而正常妇女的自然流产率只有15%。

     由此可见,年轻要求生育的妇女一旦罹患子宫内膜异位症,正确的治疗十分重要的,而且治疗后更需要促进怀孕。十月怀胎和产后母乳喂养的过程也有利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减少并延缓复发。

  那么,子宫内膜异位症该如何治疗呢?合并不孕的患者有什么方法促进怀孕呢?由于这是雌激素依赖的疾病,雌激素的主要来源是卵巢。迄今,除根治性手术治疗(切除卵巢)之外,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根治方法。对于要求生育的患者来说,更需要个体化的保守治疗。目前认为,腹腔镜确诊、手术加药物为异位症治疗的金标准。

  轻症的患者明确诊断后常用一些药物暂时性抑制卵巢功能,比如假孕疗法、假绝经疗法,以达到异位内膜萎缩、退化、坏死的目的。笔者曾经治一例有轻度痛经的不孕患者,在外院经过长达两年的中药、免疫治疗、以及促排卵治疗仍然不孕,后来劝她腹腔镜检查不孕原因,结果发现盆腔腹膜,子宫后壁一些散在子宫内膜异位灶,除了术中做了电凝处理外,术后又建议短期应用了“药物性卵巢切除”药物GnRH-a, 恢复月经后再给予促排卵治疗,顺利怀孕,喜得龙凤双胎。

  中重度的患者常常病变累及卵巢,并可导致盆腔粘连。此时手术的目的则是剥除囊肿,去除肉眼可见的病灶,分离粘连,尽量恢复输卵管和卵巢的正常解剖结构。而手术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对卵巢功能的保护。卵泡是生命延续的基础,很多研究证明内膜异位症本身对卵巢功能产生破坏,降低了卵巢储备,也就是说能发育成熟的卵泡数减少。这就要求医生在手术时对残存的正常的卵巢组织要“小心呵护”,尽量保留。而在术后,则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确定是直接试孕,还是药物治疗后使用促孕技术如“试管婴儿,人工受精” 等助孕。

    因此,对于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的目的是去除病灶,缓解疼痛,促进受孕,预防复发。年轻患者应积极促进怀孕,一般来说,在手术后1年内怀孕的概率最高,应该积极利用这一段时间,给予内膜异位症患者恰当的指导。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被称为“良性癌”,是因为它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局部浸润、远处转移以及容易复发等生物学特征,但在病理形态上没有肿瘤细胞,仍属于良性病变。然而早在192...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