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肌肉跳动是为什么――四医大唐都医院面肌痉挛病例

    发布时间:2015-03-21   来源:中华康网   

      面肌痉挛患者入院情况

      患者王某,女,31岁,2年前不明显诱因出现左侧眼部跳动,呈阵发性,不自主抽动,无法自控,抽动短暂、迅速,持续数秒后自动停止。开始时发作频率不高,一天数次,后发作逐渐频繁,经常抽动,且逐渐累及左侧口角,先眼角,后口角。2年前于当地医院就诊,并口服卡马西平治疗,2片/天,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无明显副作用。1年前改为口服奥卡西平,3片/天,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期间曾行针灸、中药治疗,均未见明显改善。今为求手术治疗特来到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门诊以“面肌痉挛”收入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李楠

      王某入院时,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左侧眼角及左侧口角可见不自主轻微抽动,同时发生,呈阵发性。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左侧面听神经根部血管骑跨。根据患者情况,我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学廉教授决定为其施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通过手术控制病情。

      手术治疗面肌痉挛

      手术手术采取全麻的方式进行,左侧乳突后入路,切口长约6cm。刀切头皮至皮下,电刀分离肌肉至骨膜。牵开器牵开,暴露颅骨表面。颅骨钻3孔,咬骨钳咬开颅骨成2cm~2. 5cm大小骨瓣,骨窗大小约3. 5cm*3.5cm,注意保护横窦及乙状窦。“十”字切开硬膜,释放部分脑脊液,向后牵开小脑半球,分离暴露左侧面听神经,见其根部有一小血管骑跨,仔细分开后,垫入小块垫片。术区严格止血,无活动性出血后,缝合硬膜,并用人工硬脑膜修补。连接片还纳固定骨瓣,皮下留置引流管。分层缝合筋膜、肌肉、皮下及皮肤。无菌敷料覆盖,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王学廉教授指示:给予患者头孢唑啉钠2g/次预防感染。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情况,谨防术后继发颅内出血,适时复查头部CT。

      术后患者恢复情况

      术后第一天,患者全麻后苏醒,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尚可,能正确回答问题。生命体征平稳,无恶心呕吐等情况。头部引流通畅,昨日术后直径引流出淡红色血性液体约200ml,王学廉主任医师查房,详细查看病人后指示:患者术后病情平稳,继续给予止血、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神经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术后可能短期内出现眩晕、呕吐等情况,为刺激性症状,注意对症治疗。今日复查头部CT,如术后颅内无明显出血等,可转普通病房继续治疗。遵嘱执行,继观病情变化。

      手术后第三天,王某恢复良好,左侧面部眼角及口角无明显抽动,无疼痛感。王学廉主任医师查房,详细查看病人后指示:患者术后一般情况可,继续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营养支持、神经营养等,促进康复。患者术后面部抽动较术前明显好转,继续给予神经营养等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嘱执行,继观病情变化。

      之后王某在院内恢复情况良好,王学廉教授在仔细检查器情况后,同意王某出院继续疗养。同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药注意面部的保养,严防面肌痉挛的发作。

      提问:什么是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又称面肌抽搐,王学廉主任介绍到,病发时常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的抽搐,抽搐呈阵发性、不规则、程度不等,容易受情绪影响。在患者疲倦、精神紧张、焦虑的情况下,抽搐会加重,这不但影响患者形象,还影响正常生活。所以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尽快就医诊治,以免耽误病情。

      提问: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血管交叉导致的机械性压迫,能把神经纤维挤压在一起,使其髓鞘脱失,导致神经轴突间的动作电流短路现象,这就是引起半侧面肌抽搐的病理机制。

      有报道用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脑干薄层扫描检查面肌抽搐的患者,发现90%的患者为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压迫。少数病例可由脑桥小脑角肿瘤或椎动脉瘤所引起。

      另外一部分患者为特发性面神经瘫痪恢复后出现继发性的患侧面肌抽搐。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为面神经炎导致神经脱髓鞘的病理改变在治疗后未能恢复正常,仍存在部分的髓鞘脱失,使面神经的电传导易受泛化所致。或面神经炎累及脑干内神经核团,形成类似的癫痫病灶而产生面部肌肉的发作性抽动。

      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面肌抽搐,可能为面神经的恢复过程中与其他脑神经出现短路,当其他神经兴奋时也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抽动。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面肌痉挛是什么? 
面肌痉挛亦称面肌抽搐或偏侧面肌痉挛症,是一侧面神经受激惹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症候群。多是一侧,双侧罹患者很少,约占4%。患者多是40岁以上成人,男女性别之比为2∶3...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