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癌、骨肿瘤的西医病因病理(转载)

    发布时间:2015-12-21   来源:中华康网   

  肿瘤骨转移的类性,可以分为三大类:溶骨性转移、 成骨性转移和混合性转移。临床上的病人中,只有骨髓瘤是纯粹溶骨性的。与之相反,前列腺癌基本上属于成骨性转移。大部分乳腺癌病人的骨转移为溶骨性转移,但有至少15~20%的病人,同时有成骨性特征。混合性转移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性。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肿瘤科江正龙

  
    1、溶骨性转移
    肿瘤的溶骨性转移,骨的破坏主要是由破骨细胞引起的。肿瘤细胞的主要作用是分泌一系列因子来激活破骨细胞。在骨髓瘤中, 破骨细胞仅仅在邻近骨髓瘤细胞的骨吸收表面积累与活化。同时骨形成过程被抑制,因此骨髓瘤是纯粹溶骨性肿瘤,几种促溶骨因子可能参与了骨髓瘤中破骨细胞的激活,包括白介素1、白介素6,巨
噬细胞发炎蛋白(MIPIα) 和RANKL。一些研究表明骨髓瘤细胞可以分泌RANKL,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程序性调亡。现在还不清楚由骨髓瘤产生的 RANKL是否足以诱导破骨细胞的形成。另一个可能参与骨髓瘤溶骨过程的因子是MIPIα。MIPIα可能通过增强由RANKL或白介素6引起的破骨细胞的活化而调节溶骨过程,临床数据表明有大约70%的骨髓瘤病人表达MIPIα,抑制RANKL或MIPIα信号传导过程可以显著地降低骨髓瘤小鼠模型中的溶骨过程。乳腺癌细胞产生的众多因子直接或间接地诱导破骨细胞的形成,反之,破骨细胞的活化与引导溶骨过程又可以从骨组织中释放出大量的生长因子,从而刺激肿瘤的生长和骨的继续破坏。这一"肿瘤生长-溶骨-肿瘤生长"的恶性循环,同时促进了溶骨过程和肿瘤边缘的不断扩大。一些可能参与这一恶性循环的生长因子包括甲状旁腺激素相关多肽、TGF-β、白介素1、白介素6、前列腺素E2、巨噬细胞克隆刺激因子,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等,它们大都可以通过诱导RANKL的表达而激活破骨细胞。

  
    2、成骨性转移
    已经发现的证据表明胰岛素类生长因子(ICFI和II)或TGFβ可能参与了诱发成骨性转移的恶性循环。前列腺癌通常被认为是成骨性转移的典型,另外,膀胱癌、部分乳腺癌和部分肺癌的骨转移也是以成骨性转移为主。前列腺癌细胞产生大量的TGF-β,TGF-β,具有强烈的刺激成骨作用。BMP是多肽类生长因子,属于TGF-β超家族,是体内最强有力的骨形成刺激因子,最新的研究表明内皮素-1(Endothelin-1)通过激活碱性磷酸酶而介导前列腺癌细胞的成骨反应。内皮素受体A的抑制能使肿瘤骨转移灶数目减少,肿瘤减小。
    各种类型转移的临床意义发生溶骨性转移后,病人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如疼痛、高钙血症、骨骼的负重能力下降、病理性骨折等;如果骨折发生在四肢骨及锁骨,则会导致肢体功能下降或丧失;如果发生在脊柱,则可能会导致脊髓受压出现瘫痪;如发生在其他部位,亦可引起相应的功能缺失。成骨性转移虽然可形成新骨,但这种新骨比较脆弱,承重能力较弱。发生成骨性转移时,病人可能会出现疼痛,但疼痛程度较溶骨性转移为轻。无高钙血症,一般不会发生病理性骨折。纯粹的成骨性转移极少。临床上所见的骨转移绝大多数是混合性转移,只是有的以为溶骨性转移主,有的以为成骨性转移主。不论哪种骨转移都会使病人的生命质量降低。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认识骨转移癌 
骨转移癌是指原发癌症转移到骨骼系统,最常见的是脊柱(胸腰椎)、骨盆和长骨骨干。恶性肿瘤骨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肿瘤细胞随血流到达骨髓后,通过与成骨细胞、破...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