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术后影像学随访检查----术后自然修复征象

    发布时间:2016-01-28   来源:中华康网   

      脑胶质瘤绝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手术全切率低,术后复发率高。术后随访检查对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十分重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胡永珍

  1   额外液体积聚和颅内积气( extraaxial fluid and intracranial air)

      术后早期, 开颅部位及其附近硬膜外、硬膜下可出现少量积液、积血或积气, 一段时间后自然吸收, 不属并发症范畴。

  Carrau 等报道术后 72 小时内 CT、MRI扫描, 硬膜外积气、积血和积液发病率分别为 96%、26%和40 %, 13 周内复查几乎全部吸收; 硬膜下积气、积血和积液发病率分别为 9%、6 %和 9%, 术后 3 周内吸收。

  Norilo 等报道颅内积气主要见于术后 5 天内, 额外液体积聚主要见于术后 1 个月内, 并认为手术 5 天以后复查显示颅内积气, 抑或 1 个月以后显示额外液体积聚, 应警惕术后并发症(感染、出血、肿瘤复发等)存在。

  2   术后残腔( residual cavity)和残腔周边强化( contrast enhancement of the surgical margin)

      肿瘤切除后局部遗留的创腔,神经外科称之“瘤床”或“残腔”。残腔是术后出血和感染的好发部位,残腔周边既可能是肿瘤残留区,又是肿瘤复发的高危区。 术中留置在残腔内的化疗药物,也可形成特殊的异物影像。因此研究残腔术后自然修复过程和影像学表现十分重要。

  术后早期 CT、M RI 增强扫描,残腔周边可出现强化。术后残腔周边强化,又称术后反应性强化或术后良性强化,是一个缺乏充分病理证实又得到广泛公认的影像学术语。用以描述术后 CT、MRI 增强扫描,出现在残腔边缘的既非肿瘤残留或复发, 又非感染的强化,追踪复查一段时间后自然消失。文献报道发生机率为50%~ 100%。强化发生机制多数学者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手术造成的局部血脑屏障破坏;

  (2)血管肉芽组织增生;

  (3)血管自身调节紊乱引起的血液过度灌注;

  (4)因血脑屏障破坏或微小血管破裂出血,对比剂沿手术创面渗出。

      CT 增强扫描残腔周边呈完整或不完整的环形、线条状或线条并结节状强化。早期可在术后第 3 天出现, 术后 2~3 周最常见, 强化最明显; 绝大多数在手术 1 个月后消失。

  Spetzger 等报道术后超早期(术后1~7.5 小时) CT 增强扫描, 约30 %的病例残腔内出现强化(尤多见于残腔内少量血沉积病例)而残腔周边无强化。MRI 增强扫描较 CT 敏感 ;

  Henegar 等报道术后 17~ 28 小时 MRI 增强, 64 %的病例出现残腔周边强化。

  Noriko 等选择癫痫行颞叶切除术的病例(术前无异常强化, 术后病理为海马硬化、胶质增生或正常脑组织), 做术后 MRI 影像研究, 41%的病例术后 1 天内出现残腔周边强化, 最早见于术后20 小时。 认为残腔周边强化呈明显的时间相关性: 术后 1 周内要表现为细线样, 轻度或中度强化, 范围小于残腔; 1 周 ~ 1个月, 呈粗线样甚至结节状, 中度或显著强化, 范围覆盖大部或整个残腔; 1 个月后强化绝大多数消失。 报道强化存在时间最为术后 3 个月。

  3   术后反应性硬脑膜强化( dural enhancement)

      术后反应性硬脑膜强化 MRI 增强扫描十分常见,有报道发生机率高达 99%,冠状位成像显示最佳。主要见于开颅部位及其邻近的硬脑膜, 少数对侧可同时见到。 MRI 增强扫描表现为硬脑膜增厚、条带状、条片状甚至结节状强化。术后20 小时内即可出现,与残腔周边强化不同的是,术后硬脑膜强化可持续存在相当长时间,有报道约半数术后1~2 年持续存在,最长术后 5 年仍可见到,但强化程度随着手术时间的推移而减弱。CT增强扫描部分病例也可见到。强化的机制可能是硬脑膜内面以血管肉芽组织增生为特性的反应性变化。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胶质瘤的定义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分良、恶性。大多缓慢发病,以头痛、恶心及呕吐、癫痫、视物模糊等症状等起病,症状逐渐加重。按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可以分为星型细胞瘤、少枝细胞...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