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15-12-25   来源:中华康网   
      手机查看

1、治疗百日咳:白芥子25g、蜜炙枇杷叶15g、苦参15g、麻黄7.5g、大黄2.5~5g。前三味用水350ml,煎沸后入麻黄、大黄再煎至45ml,此为1周岁小儿1日量,分次温服。治疗224例,治愈186例,好转32例,无效6例。〔《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4):33〕

2、治疗肺结核:白芥子研末加醋拌成糊状,放于直径3~4cm之膏药上,依次轮流贴于下列对称之穴位上:结核(大椎旁一寸半)、风门、肺俞、心俞、肾俞。每隔4~5天贴1次,每次贴1穴。当局部有烧灼感时即取下膏药,继之局部可出现小水泡,不宜贴过久。以此法为主治疗肺结核空洞40例,空洞44个,显效者15个,好转者13个,无变化者14个,恶化者2个。其中痰检38例,阴转4例。〔《江苏医药》1976;(1):51〕

3、治疗哮喘

a.白芥子21g、细辛21g、玄胡12g、甘遂12g,共研粉末,加入少量面粉,用生姜汁调成膏,分别摊在7张5cm2的油光纸上(或加麝香0.21g,分撒在7张膏药上),把药膏贴在穴位上(大椎、风门、肺俞、膏肓),胶布固定,2~4小时取下,贴后皮肤有水泡反应。治疗340例,其中病程10年以上者157例,有效139例,无效18例;病程10年以下者183例,有效172例,无效11例。二组疗效无显著差异。〔《福建中医药》1983;(5):12〕

b.白芥子2份,细辛、甘遂、仙茅各1份,烘干,共研细末,过筛后蜜封。用时与生姜汁调成糊状,取药适量涂在胶布上,然后敷贴在所选定的穴位上。治疗325例,疗效稳定的95例,疗效不稳定的175例,无效55例。〔《湖北中医杂志》1985;(5):32〕

4、治疗面神经麻痹:白芥子适量,开水洗净,研细加开水呈糊状,涂患者面部(口角左歪涂右侧,右歪涂左侧),再用注射针头划破患侧颊黏膜,涂少量芥汁,一般涂药6~8小时后面部呈紫褐色,严重时起水泡,此时将药除去,如水泡破裂可按一般外伤处理。治疗5例,用药3~11天后全部治愈。〔《新医学》1974;(10):532〕

5、治疗胃脘痛:白芥子、细辛各40%,甘遂、延胡各10%,研末,用生姜汁调成花生米大药丸,药心放入少许麝香,用4cm×4cm胶布选贴6穴,每次贴2~3小时,每周贴1次。选穴在胃经、脾经流注时辰(7~11时)取该经俞穴为主。治疗120例,显效13例,有效88例,无效19例。〔《云南中医杂志》1988;(2):39〕

6、治疗膝肿(鹤膝风)初起:白芥子60g,研末,用烧酒或黄酒调成糊状,摊布上,包敷患处,干即再换,以局部发泡为止(发泡后应避免感染)。治疗2例,皆愈。〔《浙江中医杂志》1965;8(10):18〕

7、治疗近视眼:白芥子压耳穴(眼、目1、目2、肾为第1组;太阳、肝、神门以及这三个穴位的耳背相对处为第2组),胶布固定,施加压力,使患者感到酸胀或热痛为止,嘱咐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所贴穴位3~5次,每次3分钟,两耳交替贴药,间隔1~2天换药,5次为1疗程。如第1组穴位疗效不佳时可采用第2组穴位。治疗409例,贴药4次后复查视力,总有效率为83.5%。〔《云南中医杂志》1987;8(3):33〕


      热门推荐
        猜你喜欢
      换一换
        定义肝气郁结证情志不遂,肝之疏泄失职,气机郁...
        藁本,中药名,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Ligus...
        治肝气不和,胁肋刺痛如击如裂者:青皮八两(酒...
        风湿痛药酒使用说明以及患上风湿的原因,大家一...
        中医与中华民族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