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为生日:关注“看不见的健康”

    发布时间:2016-10-10   来源:中华康网   
      手机查看
但总体来说,大多数的精神疾病发病原因并不明确。王绍礼介绍道:“总的认为,他们是有一定的性格缺陷为基础,在一定内在生理生化的改变,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精神紊乱。精神疾病是综合因素发病。既有内在的改变,即先天性的性格缺陷和遗传因素,也有外在环境的影响。心理因素的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突如其来,短时间内自身调整应对能力跟不上,导致急性发作;二是慢性的因素,不强烈,但长期持续存在,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超出承受限度,导致精神人会崩溃。”

“部分精神病患者发病前有一定的精神刺激因素。比如失恋、事业不顺、亲人去世,这些生活中的大变故,对相当一部分患者只是诱因,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孔庆梅说,精神疾病往往通过患者的内因来起作用,而内因就是人对某种疾病的“易感素质”,包括遗传,个性因素,大脑神经递质的分布等等。“精神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具有家族病史的人应该格外注意。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遗传,但是发病机率高些。”

在发病人群方面,王绍礼表示,由于是综合因素作用,精神疾病的人群没有特别的差异。但从临床上看,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敏感、固执、人际关系差的人,相对可能发病几率高一些。

政府公务人员更容易患精神疾病?娱乐圈的人抑郁症发病率高?学历收入高的更易精神障碍?针对这种说法,王绍礼解释道,精神疾病表现在不同人群中,实际上还是和压力有关。这些人由于处于特殊的环境中,容易面临更多的压力。“比如说高学历的年轻人,面临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婚恋压力。公务员也是一样,事情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且要平衡各方关系,有时面对的不是一个上级主管领导。单纯的压力一般不会对人造成致命的伤害,一般是要遇到不止一个压力,而且持续存在,互相矛盾、纠结,人无从选择和平衡,这才容易出现疾病。”

精神疾病能预防吗?答案是肯定的。王绍礼说,毫无疑问,精神疾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虽然很多病因不明,内在的决定因素难以控制,但外部原因是可控的。比如,我们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社会(环境),减少压力和不良情绪的产生。今年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就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大家都心情愉悦,压力少,得病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当然,人不可能不面对压力。因此,识别压力,正确地应对压力,化解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王绍礼说。他建议,当遇到不良情绪时,应该学着自己调控心理,转变态度,适当发泄自身情绪。必要的时候,可以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亲朋好友、同事都可以。还可以向专业人士,如精神科医生求助。

      精彩必读
      很多人有午睡的习惯,中午不睡一觉感觉下午工作...
      正值国际甲状腺术中神经监测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
      国家认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今日在京签署《关...